漳州江東麒麟天后宮與解東祖宮天后宮近800人,臺灣新北市、高雄市、桃園市、彰化縣、基隆市等數批次進香團500多人……臨近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湄洲灣畔的北岸山亭鎮港里村賢良港天后祖祠香火日盛,前來拜謁進香的媽祖敬仰者絡繹不絕。
港里村位于莆田忠門半島南部、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境內,是媽祖信仰文化村。港里村,古稱黃螺港、賢良港。隋唐以前就有漁民在此從事漁業,唐宋時期已成為莆田對外貿易的重要商港。
溯古思今,賢良港從昔日海上貿易的集散地到媽祖文化發源地之一,從港口集鎮到如今的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追隨著海洋氣息和媽祖文化的傳承,千年來,賢良港古港文脈從未曾斷過,人們對“海不揚波”的祈盼至今生生不息。
黃螺形勝 港通海外
地名,是歷史的痕跡。賢良港,則很好寄寓了這片港灣曾給這里的人們帶來的安良饋贈。賢良港,南以湄洲島為天然屏障,東有文甲筆架山連著仙洞山、莆禧城。
《忠門鎮志》有載,唐代賢良港因港澳的東南面有座螺山,逶迤至港口東邊有螺舌山(俗稱“螺嶼尾”),構成天然澳口,因其狀如大海螺伸出螺舌延伸海中,突出自成一澳,且山石質地黃赤而得名黃螺港。宋《莆陽志》與明弘治《興化府志戶紀·山川考》對賢良港也有記載,在莆禧千戶所前,有山如象形,橫亙港上,居民數百家,俗呼為黃螺港云。唐末五代時,有后周統軍兵馬使林保吉領合家老幼在此隱居,為了紀念他的祖先九牧林蘊公曾應科舉賢良科舉目,把黃螺港改名為賢良港。
清代沿海十景中有“螺港秋潮”記載,清時吉蓼人士吳德昭有詩曰“風起蘆花水國秋,黃螺港曲海潮流”“賢良勝景于今在,何必廣陵詠溯游”等。如今,從賢良港天后祖祠后山登頂眺望,依然能看到澳口銜抱著一片蒼茫而平靜的海域。
得益于天然的海濱內澳地理位置,古時平海、湄洲、文甲、莆禧、烏垞、山柄及周圍村莊的漁船或經過湄洲灣的境外航船都要到賢良港避風。賢良港人以海為生,出洋捕撈,甚至寄居湄洲捕撈,也耕地收糧,還駐有少數軍士,因而開辟了碼頭,帶動了賢良港人發展漁業與海上貿易。
唐代,隨著海上交通工具的改進和漁業生產的發展,忠門半島人口開始增多,賢良港周邊逐漸形成了集鎮,南來北往商船經常到港里避風、汲水或互市。莆田地方史研究學者蔡天新考證:“特別是南唐時,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和統軍使陳洪進先后割據漳泉等沿海地區,鼓勵民間從事海上貿易,與泉州一衣帶水的賢良港也得到發展,彼時商船云集,外商蕃客眾多,成為莆田沿海的重要商港!
賢良港口岸南可直通泉州、廈門、臺灣、廣東、海南,北可直達浙江、上海、青島、大連、高麗、琉球等地,是湄洲灣內吉了港、秀嶼港、楓亭港船只出海必經之地。
“宋代,賢良港成為莆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興化盛產的蔗糖、荔枝、茶葉、瓷器等物品,從賢良港運往北方和海外!辟t良港天后祖祠董事會原秘書長林自東介紹,當時人們把港岸的繁華景象傳為口頭禪“頂城里,下港里”,至今流傳。
避風塘內 人煙市肆
世事滄桑,洋面上的風云際會隨煙波浩渺隱去,而避風塘里系舟水湄的歷史遺跡,則清晰見證賢良港曾經的繁華。
碼頭,是一把時空記憶的鑰匙。隨著元、明時期航運業發展,始建于宋代的賢良港碼頭也不斷擴建延伸。據史載,位于港澳底的宋古碼頭,東起靈慈東宮左前側,西至港尾流通彎角以北,主要以花崗巖條石及大塊山石構砌,舊時全長約有600米,設有多個退潮停泊位和上岸臺階。
如今,在古碼頭遺址仍可見到不少碼頭的配套建筑。古碼頭遺址的東側,有一座靈慈東宮,宮內祀媽祖。宮前至今保存著一對宋代青石瓜楞形蓮礎石柱。往宮后東北角走數米,有一口宋代鑿的八卦井,井欄由四塊古錢狀石塊圍成,每塊井欄石都雕刻著八卦符號,雖受千年風雨侵蝕風化斑駁,但八卦符號仍依稀可辨。
“古代碼頭都需配備水井,當年,出海的大船都在此井補給淡水,即便是數十艘大船汲水都不會干涸!绷肿詵|指著井后大石進一步介紹,“這面石墻上留著諸多孔洞,為船離岸時固定撐竿所用,是古時賢良港船運的有力佐證!
清初因截界清野,古碼頭也隨之荒廢,康熙二十年(1681年)復界后,碼頭再度成為陸地往返湄洲島和外海遠洋商貿的繁華渡口,成為古代湄洲灣“海絲之路”的源點之一。
賢良港與湄洲島相隔只有2.6海里,每逢媽祖誕辰日的三月廿三前后,賢良港古碼頭就會迎來一年一度的渡運香客高潮。四面八方的香客來到媽祖祖祠謁祖進香后,再聚集在古碼頭等候渡船往湄洲媽祖廟進香。林自東說,直到1974年忠湄輪渡建成文甲碼頭,賢良港宋古碼頭才逐漸失去集散作用,大部分被掩埋進地下。
隨時代變遷,不少古跡長埋地下,也有古跡則重現天日。2004年,港里上港村民黃文喜曾在港澳淺海水域的港壇里挖出宋元明清時制作的瓷器餐具碎片,其中較為完整的有元代的“瓷甕”和明代燒制的“雙魚碟”,經專家考證系舊時舟船在港里避風時船工遺棄的餐具。此外,靈慈東宮重修時還挖掘出古代石雕的“鱷魚”和“千里眼”“順風耳”底座的鶴、鹿(福祿)圖案;重建碼頭西側的靈慈西宮時,于宮門楹下挖出一雙宋瓷小瓶,內裝十二枚宋代銅錢。
據統計,港里村有大小寺、廟、祠、社、亭、府16個,它們大都是宋、元、明、清的產物,從側面印證了歷史上的賢良港人間煙火之盛、開放程度之高。
位于天后祖祠山后腰的一尊宋刻蕉葉相輪寶篋印經式實心實塔,是一尊佛教經幢塔,也是古代船只進出賢良港的航標塔。
如今,經幢塔仍在,賢良港的古港記憶已成為歷史。
媽祖故里 信俗揚帆
作為媽祖少年時代成長的港灣,當地世代流傳著媽祖行善助人的生平故事。如今的賢良港,港口功能已經遠去,但港灣里媽祖信俗,經年生生不息。
禮拜女神、謁祖進香,古港是必經之地。臨港處,是巍峨的賢良港天后祖祠朝圣廣場。廣場上,白鴿起落紛飛,游客絡繹不絕,廣場南側,一座古樸小巧的三進建筑便是天后祖祠。
賢良港天后祖祠始建于五代末宋初,重修于明清時期,殿內現有的“奉旨春秋諭祭”牌、歷代褒封徽號碑刻等4件明清文物,是20世紀80年代當地居民重建祖祠時從廢墟中挖出來的,其中故事訴之不盡。
正殿中供奉的一尊媽祖金身寶像,全稱“宋雕軟身敕封天后寶像”,為南宋時期制作。據《敕封天后志》記載,“世傳祠內寶像,系異人妝塑,各處供奉之像,皆不能及”,足見其精巧珍貴。
一陣鑼鼓聲中,有近百人的香客隊伍由祖祠一側魚貫而入,眾人肩披綬帶,雙手合十置于胸前,逐一行三進香禮、三獻禮、三鞠躬禮。
“這是汕頭的進香團,他們每年至少會來一趟。還有來自臺灣臺南的70人團將抵!辟t良港天后祖祠董事會董事長林自弟說,今年1至3月,前來賢良港拜謁媽祖的各地香客達30多萬人。
為了紀念“祖姑”,每年的媽祖誕辰日(農歷三月廿三)、升天日(農歷九月初九),港里村都要舉行祭祀媽祖信俗活動,以“媽祖回娘家”“海祭媽祖”的獨特形式,緬懷“祖姑”、追思圣跡。如今,這些活動已然成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浪潮滌蕩,春秋代序。作為中國社科院媽祖文化研究基地、福建省對臺交流基地,賢良港無聲見證著媽祖文化的發展傳播與壯大。
生態文旅 產業起勢
祖祠北側、與天后圣殿一徑相通處,有一占地648平方米的清末建筑,單進合院式,土木結構,懸山頂,頗有年歲,為林氏民居。據史載,唐末五代后周時期,從中門坊(現北岸經開區忠門鎮)舉家遷居黃螺港的莆田九牧林六房林蘊的后裔林保吉,正是媽祖的曾祖父。
2021年,北岸經開區對荒廢已久的林氏民居進行全方位修繕,打造孝悌文化體驗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當時,正在莆田尋根謁祖的臺胞林陳國豪來到港里村,在此掛牌“海峽兩岸媽祖文化青年創業基地”,并搬進了林氏民居。
“我很看好莆田的發展,也想把臺灣的牛樟芝產業帶到這里來,希望能通過媽祖文化吸引兩岸的優秀青年,把與媽祖大愛精神相關的大健康產業、中醫藥文化做大做強,將‘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發揮到極致!绷株悋老M,能利用自己企業家的身份資源,將更多臺灣特色產業帶到媽祖故里。
當地政府也正將北岸山亭鎮打造為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集鎮!皯{借媽祖文化優勢,我們村每年能吸引上百萬海內外游客前來游玩朝圣,帶動村民120多人參與就業服務!睋肿缘芙榻B,當地正全面整合各方資源,加快創建港里小鎮4A級旅游景區,今年將逐步推進游客集散中心、旅游路網建設等,不斷完善“朝圣區”“祭拜區”“民俗區”“海祭區”等景觀區建設。
紫玉湖心,棧道蜿蜒,一灣碧水環抱于青山之間。港壇里,昔日的避風港,如今已被治理改造為紫玉湖濕地公園,公園以文產融合為主題,盤活周邊碎片土地,打造朝圣旅游打卡“生態走廊”。同時,北岸正加速串聯周邊莆禧古城、媽祖閣、女兒灣、紫霄洞及眾多媽祖宮廟景點,有機融合濱海風光、海洋文化、祈夢文化等特色文旅資源,勾畫以媽祖文化旅游為核心的生態文旅產業線,助推鄉村振興。
據北岸黨工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陳順興介紹,近年來,當地不斷發力“大愛之旅·醉美北岸”文旅特色品牌打造,2023年,北岸經開區旅游收入4.22億元,同比增長49.6%。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如今的賢良港,既是廣大信眾進香朝圣、尋根謁祖的心靈原鄉,也是一片風光絢爛、不可多得的清凈歸處。
聽 海
媽祖精神 世代傳承
閩中浩渺湄洲灣上,浮著一個蛾髻似的小島,島與灣同名,島上矗立著金碧輝煌的祖廟建筑群,這里就是世界3億多媽祖信眾心里夢里敬仰的圣地,有學者稱譽此地為“東方麥加”。
與祖廟巍峨景觀隔海相望的賢良港,正是媽祖林默娘少年生活之地。從湄洲島到賢良港,天后故里,世代流傳的傳奇,隨海風遠播到一切有海水的地方,為世人所傳頌,成為全世界媽祖信眾向往的媽祖文化發源地。
賢良港是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隋唐古港,其所處位置,叫港里村。溯古思今,賢良港從昔日海上貿易的集散地到媽祖文化發源地之一,從港口集鎮到如今的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追隨著海洋氣息和媽祖文化的傳承,千年來,賢良古港文脈從未曾斷過,人們對“海不揚波”的祈盼至今生生不息。
1000多年來,緣起于湄洲女子林默娘的媽祖信俗、媽祖文化,從福建遠播臺灣、港澳、東南亞及世界各地,成為具有廣泛而深刻影響力的民間信俗文化,媽祖信俗獲得聯合國高度認可,被列入世界非遺項目。
如今,媽祖文化仍是維系全球3億多信眾的一條重要紐帶。傳承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是海峽兩岸人民和海外不少人士的共同心愿。
什么是媽祖精神?
答曰:大勇,大愛,大善,和天下。
在湄洲漁民心目中,身體纖弱卻經常駕一葉小舟,在危險時刻敢于頂風破浪,及時前來搶救漁民的媽祖,就是一副大勇的形象。
在生病很難得到醫治的患者鄉親心目中,背著小藥箱,經常無私為他們把脈施藥的媽祖,就是大愛的化身。
在遠航五洲祈求平安的水手心目中,能夠號令海不揚波、保佑船只平安的媽祖,就是至善的象征。
當今世界,局部地區的沖突,使人們更加渴望和呼喚和平,而媽祖作為廣受尊崇的“和平女神”,自然得到熱愛和平人士的忠實敬仰。人們拜奉媽祖,愛戴媽祖,實際上體現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舉世攘攘,而湄洲島上瓣香永恒。
四海滔滔,而港里浪花靜謐如歌。
愛與善的力量,任何人都心向往之。和平的力量,更是誰也阻擋不住。
35年前,兩岸尚未開通直航,但臺灣漁民為了和平的心愿,沖破阻撓,直航湄洲進香拜媽祖。
那是1989年5月6日,搭載200多名臺灣漁民的20條臺灣漁船,沖破重重阻隔,來到媽祖故里湄洲島進香。湄洲島上的民眾幾乎傾巢而出,盡情款待。鞭炮炸了整整一夜,歡迎這群不怕海浪、沖破藩籬的勇士。
“如今,在多方的努力下,媽祖文化交流已經常態化,來湄洲島朝拜媽祖也越來越方便,在媽祖的精神紐帶下,兩岸民心相通將越來越緊密!碑斈陰ьI漁船直航湄洲島、被譽為“臺灣直航先行者”的宜蘭南方澳南天宮名譽主委林源吉多年后回憶說,當時兩岸隔絕,嚴禁交流交往,但為了心中那份對媽祖沉甸甸的信仰,他和這些信眾義無反顧地當了一回“先行者”。
位于湄洲灣外海的烏坵鄉,與湄洲島相隔僅18海里,原屬福建省莆田縣,1949年后由臺灣當局控制,并改由金門縣“代管”至今。兩岸隔絕后,雖然烏坵與湄洲島親人之間斷了往來,卻斷不了親情。2002年5月,55位祖籍湄洲島的烏坵鄉親跟隨金門“太武”號客輪直航湄洲島探親訪友,圓了期盼多年的團聚之夢,F在,烏坵漁民經常來湄洲島探親、朝圣,每次都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媽祖文化信俗的力量,根在民間,魂在民間。
2023年9月,“瓣香湄洲·福佑興化”媽祖金身巡安莆田活動隆重舉行。起駕第一天,上萬名媽祖敬仰者就提前搭乘渡船來到湄洲島,帶著虔誠的敬意,瞻仰媽祖的容顏。此次為期十天九夜的大型巡安活動,兩岸600多家媽祖宮廟參與,其中有近百家臺灣宮廟參與支持,臺灣地區18個縣市91家媽祖文化機構400多名臺胞跨海趕來參加。
媽祖文化是福建海洋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也是媽祖故里莆田市最具特色的文化資源、發展資源。當前,國家正大力推進把海洋建成高質量發展戰略高地,面對這一歷史性機遇,我們要進一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持續打響媽祖文化世界品牌,加快將湄洲島建設成世界媽祖文化中心,為福建構建兩岸融合“第一家園”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也為福建走向世界,扮演更積極的文化紐帶角色。(記者 林愛玲 陳漢兒 黃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