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各地,有這樣一群女性,她們以“愛心媽媽”的身份,為留守和困境兒童送去溫暖和希望。來自福州市閩侯縣樂志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傅婉霏,就是其中一位。她以其專業社會工作的服務手法和溫暖堅定的女性力量,成為了許多留守困境兒童心中的一束光。她的工作不僅體現了全國婦聯推動“愛心媽媽”工作的意義,更彰顯了女性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重要作用。
“有過痛苦,方知眾生痛苦;利己路窄,才知利她!边@是傅婉霏總結自己進入公益行業的初心。因為家庭的關系,在學齡前她是一名農村的留守女童,上小學以后跟隨父母去到城市,她又成為了一名“流動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她曾經遭受校園欺凌,也曾經經歷人際障礙和融入困難。正是因為這樣的成長經歷,讓她看到了留守和困境兒童的成長風險,也讓她一直致力于以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推動兒童健康成長。
在成為“愛心媽媽”之前,傅婉霏曾就職于共青團福州市委下屬社會服務機構,專注于流動青少年、涉罪青少年等重點青少年群體的社會工作。2019年,她創辦了閩侯縣樂志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始接觸到了山區的留守和困境兒童。
“閩侯縣的鄉鎮中有很多竹林,而鄉鎮這些留守困境兒童也像竹筍一樣,哪怕生長環境惡劣,但他們依然充滿韌性的成長!边@是傅婉霏團隊打造“小竹筍”留守困境兒童關愛服務模式的名字由來。竹筍在成長為竹林的過程中,需要土壤、陽光和雨露,正如留守困境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各方支持,傅婉霏帶領她的“愛心媽媽”們,通過“保護土壤”陣地打造、“韌性竹筍”賦能成長、“共浴陽光”社會參與和“暢享惠風”氛圍營造四個計劃,回應了留守和困境兒童在精神文化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參與融入等方面的需求,有效地促進了留守困境兒童的健康成長。
今年3月,閩侯縣某鄉鎮向樂志社工轉介了一名多次自殘和輕生的困境兒童,傅婉霏第一時間響應,多次前往該女童所在學校開展個案工作,疏導和穩定其負面情緒,并引導其逐步減少自殘行為。同時,傅婉霏深知這樣特殊的兒童服務不是單一的心理調適就可以解決的,還需要協助構建起她的支持性網絡。因此,傅婉霏與該女童的班主任、心理老師都進行了深入地溝通,并聯動在地社會工作服務站,共同為該女童提供服務,構建起了以“愛心媽媽”為主體、社會公益慈善資源為補充的兒童關愛聯動體。
近幾年來,傅婉霏帶領團隊累計開展了695場關愛兒童的主題服務,共計幫扶了415名留守困境兒童,這其中有因為受到網絡性侵想要自殺最后轉變為服務他人的志愿者的鄉村女童,還有因為父親入獄母親失聯導致沒有戶口不能上學最終成功落戶的困境兒童,這些微小的生命都在“愛心媽媽”的服務中得以改寫命運的軌跡!皭坌膵寢尅辈粌H是一個稱呼,更是一種溫暖的女性力量,她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愛心媽媽”的使命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