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8月22日電 題:百年毛筆老店的轉型與堅持
中新社記者 陳小愿
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的騎樓中,有家店鋪櫥窗內懸掛著大型毛筆,格外引人注目。
中新社記者近日探訪這家名為“郭家毛筆”的店,聽老板郭穗霖講述家族經營毛筆生意百余年來的故事。
郭家毛筆起步于臺南,目前在臺北、高雄、嘉義、新竹等縣市均有店鋪。
郭穗霖的曾祖父早年在臺南開雜貨店。因福建制筆師傅來臺販售毛筆時住在他家,郭家人學了制筆手藝,逐漸轉為經營毛筆生意。
毛筆制作全靠手工,工序繁雜。郭穗霖說,業界通常認為制筆有108道工序,取毛料、卷筆毛、綁線、上膠、定型等都有講究。以往整理毛鋒時,通常以牛骨梳將多余的絨毛刷掉。牛骨梳的刷頭非常鋒利,易刺得滿手鮮血。即便是老師傅,一不小心也會被刺中。
郭穗霖說,百余年來,制筆的羊毛、兔毛、狼毛等原料,主要從大陸采購。兩岸通航前,原料經香港周轉來臺;直航后,物流成本得以下降。
郭家曾制作數支超過一米甚至長達三米的大型毛筆,在知名綜藝節目中書寫,受到兩岸書法愛好者關注。兩岸開啟交流以來,不時有大陸游客光顧郭家毛筆,還有書法團體前來交流。
這家堅持傳統工藝的老店,在圓珠筆逐漸取代毛筆后,也面臨流失顧客的挑戰。視中華文化為珍寶的郭家人,三十多年前探索轉型,推出“人之初三寶”產品──胎毛筆、臍帶章、出生腳印木盒。
據介紹,依照古禮,嬰兒出生滿24天或30天時,要舉行剃頭禮。將毛發做成胎毛筆,日后家人可帶去文昌廟祭拜,以祈求考試順利;印章,是臺灣民眾常用工具,可將臍帶置入其中;最后,嬰兒出生足印被印在收藏胎毛筆及印章的木盒上,“人之初三寶”便完成。
不過,近年來臺灣民眾生育意愿總體下降,新生兒越來越少,這項業務也受到影響,店里制筆師僅剩兩三位。但郭穗霖相信,融入傳統文化的產品在現代社會仍有立足之地。
早年,祖父騎著自行車到各地販售毛筆,如今,晚輩則上門收取制筆原料——到月子中心為嬰兒理發。記者采訪時,就有新北市三重區的居民前來咨詢胎毛筆業務。
這項家族產業特別依賴人力。60歲的郭穗霖,多年來一直想到大陸了解相關手藝,“可惜每天都在忙碌,還未能成行!
不過,通過短視頻平臺,他注意到大陸已可使用機械臂寫出賞心悅目的毛筆書法。
盡管如今更重紀念意義的胎毛筆、臍帶章等成為主要產品,但郭家仍在制作傳統毛筆。
“這是我們的根!惫肓卣f,就像先輩制作大型毛筆也不只是為了展示,都要具備書寫功能。
令他欣慰的是,臺灣有些青少年在課外興趣班學習書法;逢年過節,不少民眾在宮廟等場合書寫對聯或福字;臉書等社交平臺上,常有愛好者分享書法作品。
“也許有一天,毛筆書法又流行起來,用筆需求可能又會變大!彼f,即便遇到困難,用于書寫的毛筆會一直做下去。(完)